静安广东专升本高等数学如何复习
很多考生在高数这个科目上比较薄弱,甚至连复习起来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昇学小编给大家简答的说一说广东专升本高等数学如何复习,考生可以参考。 循序渐进,抓基础。 数学是比较重视基础的学科,所以抓...
静安专升本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考题一直是大难点。升本人备考语文记得先看这份攻略。
语文古诗词考点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答题方法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二)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七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绕”字,有的书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三种模式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3. 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附录: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声明: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本站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514443065@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1、您目前的学历层次: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2、你接受的拿证时长:
1年以内越快越好
1年到2年
2年到3年
3年及以上
3、你为什么提升学历:
找工作
考公务员
办工作居住证
考证书评职称
4、您更偏向于哪种取证方式:
全程无忧
在家自学
学校听课
辅导教学
其他
*您的姓名:
*手机号码:
*报考城市:
相关文章
很多考生在高数这个科目上比较薄弱,甚至连复习起来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昇学小编给大家简答的说一说广东专升本高等数学如何复习,考生可以参考。 循序渐进,抓基础。 数学是比较重视基础的学科,所以抓...
专升本考纲的作用非常明确,即指导专升本考试命题,进而影响专升本备考和复习方向。所以,专升本备考复习一定是要围绕着考纲展开的,没有考纲参照的复习是没有好结果的。 专升本考纲的作用非常明确,即指导专...
专升本英语是各省统招专升本考试的必考科目,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快更好的掌握。昇学小编将在考前持续给大家分享2025年统招专升本英语考前突击词汇,有需要的考生可以收藏背诵。 in accordance with按照 on ac...
1.【单选题】毛泽东在_____一文中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中国革命和...
专升本语文作文的写作需要考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尤其是议论文作文更是需要举例进行论证,但是很多考生一到举例就脑子空白。今天昇学小编就整理了一些议论文中可以用的论证观点的句子,有需要的考生可以参考。 ...
大量做题是提高英语成绩的方法之一,今天昇学小编整理了几道专升本英语考前冲刺练习题,有需要的考生可以做一下,检测一下复习成果,查漏补缺。 1. Thereis no _______ to the house from the main road. A. a...
专升本管理学论述题分值比简答题略低,两者要注意区分。如同样一个知识点: “泰勒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果是简答题,我们将背诵的要点依此书写上去即可;而如果是论述题,那么就需要将泰勒的称号、代表作、主要思想...
能学会,2025年较2025年相比,总分分值不变,政治经济学未出题,侧重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题型发生了变化,新增了多选题和判断题,单选题、计算题和论述题分值下降,名词解释和简答分值未发生变化,总体而...
2025年河南专升本冲刺阶段如何备考?下面昇学李老师给考生整理了以下8方面,对于准备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以下具体详情,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1、计划管理; 2、预习...
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疑惑,这个专升本和普通本科出来是一样的吗?其实,经过统招考上专升本的同学,获得的学历,在学信网上,和普通本科毕业的同学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但是成人自考的专升本要差很多,和统招专升...
窗外的景色依旧穿梭在二人的眼中,而在逆众的脑海里却为刚刚的景物所滞留:一颗小树在一颗参天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而不远处却有一颗孤零的树干在干涸的土地上艰难地挺拔,纵然还未到寂寥的悲秋,却将四周渲染成一片苍凉。“那颗无助的树真像我!”,他不由感慨道。然而,这样的悲情并不能存在在逆众心中许久,正如他最喜爱的《西西弗神话》所写,“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他看到生命的荒诞,但这并不是他的目的,仅仅是他的起点”。亦如他,尽管存在高考落榜后的忧郁苦闷,尽管违背父母强迫复读的要求,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从军,而这种选择不是胁迫,而是顺从他内心的召唤。事实上,他很高兴,庆幸自己摆脱了百无聊赖的学校生活,更庆幸自己能从父母的安排中得以解脱。不过,唯一不甘的是,由于成绩一向滞后,父母对待大哥与自己采取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潜意识里,他有一种深深的困惑,“社会上通识教育理论早已盛行一时,为何在自己的家中却又如此鲜明的叫嚣着另一种版本呢?”。可惜,这一切都抵不过对大哥深深的不解。在逆众的印象中,大哥是一个学习优秀、家人喜爱、深知礼节的人,甚至每个人见到大哥后总会不由自主的加以夸奖,而对于他自己,这样的殊荣早已廖如星辰。只是让他久久不解的是,大哥所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带有父母安排的印迹,他对这样的安排时常怀有抵触情绪,而大哥却能欣然地面对。这种迹象常常让逆众有时不得不为大哥的行事感到疲惫。于是,思绪在脑海中翩飞,而自己渐渐进入了梦乡。
东方的天际洒下些许曙光,逆众睁开惺忪的双眼,眼前的早餐仍然泛起轻微的水雾。他知道这是大哥准备的,毕竟,血缘关系含有巨大的魔力,让一个人可以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至亲照顾到终久,无论是父母之情,还是兄弟之谊。然而,心头仍挥不去对大哥存在已久的困惑,或许有感日后兄弟两人见面机会越来越少,他鼓起勇气,问:“大哥,一直以来父母都视你为自己的骄傲,而且你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可是,我们的道路似乎早已被他们如是安排,难道你习惯吗?”对老弟的问题显得有些困惑,顺子诧异地望着他,“难道不好吗?父母一心想着为我们的未来奠定最好的基础,他们的安排是无私的。总之,我们理应听从父母的话。”回答的那么掷地有声,在常人眼中,他的答案确实无懈可击。但是,在逆众的眼睛里,他更加不明白他的大哥。“大哥,难道你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一下吗?”
对于是否选择父母给自己的安排的话题,兄弟二人总存在分歧。即使在即将分道扬镳的时刻,两人也不免争论一番。只是,当听到逆众说出理想时,顺子的心中总一种难言的失落。不知道这种失落源于何方,可他总感觉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的父母早已为他安排好一切,上学、教学、结婚、生子-----而对于逆众,他只是知道父母不喜欢他,而作为大哥,他有责任教育他。而对于自己兄弟的命运,他没有能力去给他安排,因为这样的权利,自己的父母都未曾获得过逆众的同意。
轰鸣的列车随着阵阵的波动驶向车站,一会儿,列车不知不觉间静止下来。由于先前不愉快的争吵,两人没有过多的闲谈,只是一个轻轻地挥手告别。接着,一个坐着印有‘XX大学’字迹的大巴车奔向Y市著名的大学,另一个乘着破烂的公交车转向郊区的军区训练场。
N年后,由于成绩突出,顺子留校教学。正像父母给他量身定做的人生旅程一样,结婚、生子、教学,虽是平淡,但在许多人眼中,却有令人殷羡的幸福。可依旧不知为何,在他心中,总有一种无言的失落。同一年,逆众再一次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海外执行军事任务。而在顺子的心中,不经意间有一丝羡慕之意,羡慕自己不能像兄弟那样心甘情愿去追逐自己喜爱的东西。
机场上人声鼎沸,兄弟二人两眼互视,像多年前在列车上的景象。然而,世事打磨的迷离让他们感受到兄弟间难得可贵的情谊。尽管他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免那个话题,可世事总是带有意想不到的巧合,不知不觉间,又来到了那个话题上。没有少时的不甘言败,没有青春的意气用事,他们平淡地在一起用这个即将分别的时刻谈论起这个话题。顺子诚然说:“上学时,大哥有时看不懂你,甚至有时还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你,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羡慕你了!”逆众似乎不清楚顺子的含义,他甚至不敢幻想傲气冲天的大哥竟然会羡慕自己。然而,他很快又明白了,因为在他的眼中又浮现了另一幅图画:虽然小树在大树的爱抚下健康成长 ,但它不知道干涸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树苗历经风雨后再见彩虹的欣然,更品尝不到昔日还在孤独舔舐自己的伤痕而今天有被成功加冕的欢愉。逆众没有顺子的能言善辩,他不知如何对大哥说,于是,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书――《西西弗的神话》。望着五个大字,顺子敬佩着望着当初不被人喜爱的兄弟,而逆众不得不向自己的大哥挥手告别,因为飞机起飞了。
X年,一个驼背的老人领着一个孩童在Y市军区训练场,一老一少走在早已废弃的跑道上。老人是顺子,孩童是他的孙子。此刻,夕阳西下,霓虹灯却早早地闪耀着它金色的光华,像逆众坚毅的容颜,更像西西弗在巨石即将推到山顶时亘古的决心。然而,此情此景却在顺子心中难免有些凄凉。在逆众走后一年,家人得到噩耗:因逆众在执行任务中因事故而牺牲。时间划过,顺子眼神不知何时开始朦胧……
“爷爷,您怎么了?”孩童问。
“没什么……来,给爷爷念一段《西西弗的神话》”顺子略带苍凉的声音响起。
“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命充满激情,这纵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语言尽述的非人折磨……
评论 (0)